探索高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化路径-焦点滚动

光明网   2023-05-17 11:39:22

在当前社会中,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德育的质量也日益成为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德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育时代新人“立柱架梁”。系统视域为高校不断探索推进德育工作创新予以深刻启示,即从系统思维、系统环境、系统模式三个维度,统筹各类资源、铸就德育系统合力,全方位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强大支撑。

要善于运用系统性思维,统筹落实高校德育各项工作,高度重视德育队伍的人才引入与培养,不断提升德育队伍的育人能力,才能汇聚高校协同贯通的德育合力。

开展德育工作的全局规划。德育工作肩负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事关高校的长远发展。高校要做好德育工作,要从战略高度为德育工作谋篇布局、保驾护航。一是要将德育工作纳入高校长远发展的全局规划中,及时制定出台德育工作专项实施方案,以制度为牵引,汇聚实现德育工作的巨大合力。二是要下大力气配齐建强德育工作队伍,加大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课教师等德育队伍人才的引入和把关,不断提升德育工作者任职标准,完善德育工作者队伍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守牢“质量关”,坚持把师德高尚、功底扎实的优秀人才吸收进入德育工作队伍。三是要拓宽德育工作队伍选拔视野和校外引才力度,广泛吸纳各行各业的榜样人物、大国工匠等社会人士以特聘、兼职等形式充实德育工作队伍、走入校园现身说课,充分发挥德育工作校外特聘、兼职教师的育人“同心圆”作用。


(资料图片)

抓牢德育队伍的均衡发展。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育工作者自身应是德才兼备的高校教师。一要推动德育教师常态化运用自学、领学、研学、风采展示等多种方式,开展综合能力提升工程。要强化用德育理论知识学习,通过风采展示大赛的方式充分发挥“传、帮、带”“学、问、练”精神,实现“后进追先进、先进更前进”的教师成长样态。二要深入推进德育工作改革。针对德育队伍中的行政类教师,可结合大学生关心的考研、专升本、职普融通、就业择业等现实问题融入日常班级管理德育工作,增加德育工作的现实性和感染力。针对德育队伍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教学类教师,可以教研室为单位,集思广益、设计好课程教学环节,不断引人深入,激发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并集合团队众力打造德育课程教学“活范本”。三要育人先育己,建立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教育培训体系,以常态长效的培训推动广大德育工作者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同时要建立德育队伍职业发展机制,打通德育工作者成长进阶渠道,不断优化德育队伍。

要充分挖掘高校校园文化、学科建构、文化资源中蕴含的丰富德育元素,全面打通德育工作脉络,大力营造系统性德育环境,才能织就高校同频共振的德育网络。

坚持以校园文化打造为抓手。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将德育元素融入校园文化体制机制建设、软硬件设施建设等环节。在体制机制方面,建立“三全育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工作简报制度等联动协作机制,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制定各岗位育人任务清单,试点工作路线图和实施进度表,激发人人都是校园德育工作主体的活力。建立德育工作教学人员与行政人员双向流通机制,鼓励德育课程教师从事日常学生德育工作,吸收符合条件的德育行政人员转任德育课程教师,以队伍聚合激发全员参与德育工作的热情。在校园环境方面,依托校园文化长廊、校园人文雕塑、校园楼宇文化墙等多种方式,为德育工作提供浸润式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例如,开展具有德育特色的“月月有主题、个个都精彩”校园系列活动,通过开展日常德育工作主题活动,构建德育工作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学分互认机制,让参与日常校园德育活动的学生可以获得德育课程学分,进一步推动各项德育工作同频共振。

坚持以学科系统建构为突破。架构学科专业课程德育体系,深挖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元素,由德育散点育人迈向学科系统育人,促进大学生学科德育素养的全面达成。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实施,构建“学科+德育+人才培养”一体化育人网络,全过程部署落实学科德育建设工作,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参与学科德育试点改革工作。分类实施教师“学科德育”教学激励和能力提高计划,建立专业课教师与德育工作者的对接协同机制,在师资协同、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实现专业课培养目标与德育工作的融合统一。以学科系统思维,在学科所辖的各专业课程中对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高校大学生进行价值理念、人格塑造、国家意识的培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从业观念、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以学科协同、课程驱动抓实抓好德育工作创新重构,营造良好的学科德育系统环境,唤醒学生专业、职业、行业的三重道德潜能,引导学生实现德育自觉、自知与自治。

坚持以文化资源育人为拓展。全面统筹文化育人资源,推动德育工作与文化资源相结合,创新性地把德育工作从校园转移到文化基地、从城市转移到乡村田间地头。要深入研究高校所在地的文化资源,建立德育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将传统文化融于德育工作实践活动中,以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以实景实物实事为载体,触动学生心灵,推动学生既回望历史又观照现实,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助推德育工作创新。传统文化资源在哪里,德育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不断活化德育工作形式。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中的典型人物,全面积累文化育人素材融入德育工作全过程。高校德育工作者要随时随地成为文化基因的传承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善于从具体的事例引导,从平凡的人物着手,从历史细节出发,用生动语言展开,不断推动德育工作改革创新,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织密德育工作网络,让学生不断汲取奋进力量。

要积极立足当下现实又充分运用新技术赋能高校德育实践工作,融合线下德育与线上德育资源的双重优势,用心巧设德育系统实践模式,才能打造高校互联互通的德育平台。

校内与校外贯通,立足社会生活,构建鲜活生动的德育工作线下实践模式。要以社会生活为开放式的德育线下平台,盘活现实社会中丰富的育人资源。如将德育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指导老师可带领学生深入高校结对的乡村振兴点“听民声、察民情、访民意、看变化、话发展”,聆听一线故事、分享一线收获,扎根于广袤的中国大地生动讲述流动的德育大课。同时,以一线课堂、研学旅行等多维方式带动乡村文旅的蓬勃发展,提升村民创业热情和就业水平,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德育工作创新与乡村振兴事业发展的双需双赢。要以系统视域将专业课程实践融入区域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创新开展专业课程实践下沉活动,以顶岗实践驱动学生在实践中增信心、践初心,如将交通类大学生的专业课程实践融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引领青年学生扎根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形成以德育理念引领专业课程实践、以专业课程实践反思德育工作的模式创新,彼此相互印证、互为促进,构筑整体性转变思维、全方位赋能实效的德育实践体系。

现实与虚拟交互,弥合时空间隙,构建提质增效的德育工作线上实践模式。借力运用互联网的广延与无限,将创新的触角拓展至网络平台,消解线下与线上的时空间隙,注重资源整合,转化云端资源,依托虚拟仿真和网络通讯技术,设立专用网络德育平台,拓展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网络时空。要运用数字展馆,打造沉浸式德育平台。如让学生足不出户云游德育基地,以虚拟实践的方式深化理想信念内容的德育。要注重科技赋能,开拓延展德育工作模式创新。如基于德育课程线下学时的限制,建设德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及时发布和更新德育课程视频、课件、讲稿和教学资源包。如通过QQ、微信、抖音、快手等网络新技术、新业态,组织开展基于网络的主题德育活动,鼓励大学生运用所学所知所悟创作短视频、微电影等,实现德育工作由“教师育人”向“师生共育”的转化。利用VR虚拟历史事件原貌,让学生参与活动,增进学生的历史画面代入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式中领悟先辈们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在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碰撞中深化德育自觉意识,筑牢奉献自我、报效祖国的信念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担时代重任。

综上所述,从系统化维度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一蹴即至,高校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维度发力,建构全新的德育工作体系,用好各方资源,优化德育方法,汇聚育人合力,培育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作者:唐霞,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黄欣荣,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MKS20216]研究成果。)